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记载,反映着革命先辈的崇高革命精神。积极开展红色文化研究,探索红色文化培训教育机制,有利于接受培训的党员干部重温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程,有利于党员干部拓宽视野、打开思路,更好地投身于经济社会发展。太原市晋源区委党校根据市委、区委“三重温、学四史”学习教育的有关要求,结合全区实际,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开辟实践教研基地,弘扬“革命精神”,打造“红色教育”干部培训特色品牌,以直观生动的教育加强干部能力培养和党性锻炼。
激活红色文化资源,培育党性教育新基地
党校因党而立、因党而办,党校姓党是党校与生俱来的基因。作为培养党员干部的重要平台,党校在课程设置中要重点突出党的旗帜的功能,使党员干部始终坚定政治信仰,传承红色精神。晋源是红色革命老区,抗日战争爆发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挥戈跃马,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发动和宣传抗日战争,杜里坪抗日县政府是当时晋绥抗战的前哨,在抗日战争时期,是我党清(源)太(原)徐(沟)三县的抗日联合政府所在地,是我党团结领导三县广大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奋起抗日打击日寇的指挥中枢,是一片浸润着红色基因的热土,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
党校姓党,决定了党校工作的重心必须是抓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晋源区委党校根据中央、省委、市委党校会议精神,充分发挥晋源区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拓展教学渠道,依托红色历史资源建设党性教育基地。晋源区委党校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突出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两个主业,以培训和调研为主要任务,深化教学体制改革,推进理论实践研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探索干部教育培训“课堂教学+基地教学”教学模式,在干部教育培训和科研咨政方面有效发挥了区级党校熔炉和主阵地作用。
提升干部党性修养,打造红色教育新课程
党校姓党,首先要把党的旗帜亮出来,让党的旗帜在党校上空高高飘扬。为增强党性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实效性,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培训中真感受、真触动,自觉把初心落实到行动上、把使命扛在肩膀上,晋源区委党校积极探索创设实境课堂,采取体验式、互动式的现场教学等方式,走出传统单一化的课堂教学,让党课鲜活起来、生动起来。
“热身讲解”与“实地触动”相结合。党校教师带领学员认真梳理讲解催人泪下发生在晋源的革命先辈的历史故事,通过聆听、观摩、体会达到触动心灵的效果。一是参观前“热身”。组织学员从出发地到达杜里坪的行程中把总的学习要求、目的以及与杜里坪相关的历史背景、重要人物等简单进行介绍,让学员全面了解教学内容。二是实地参观中“触动”。通过实地参观党性教育基地——杜里坪,深入了解党性坚强、催人泪下的革命先辈的历史故事,学员通过聆听、教学互动、亲身感受、观摩和体会的教学方式,深刻感受抗日战争时期革命先烈坚守初心、英勇奋斗、前仆后继的感人故事,促使广大学员在今后工作岗位上甘于奉献、敢于担当、为人民服务,真正达到党性教育触动心灵的良好效果。
“现场教学”和“体验教学”相结合。一是精心打造现场教学。现场教学不仅故事性强,而且感染力强,让学员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可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接受信息,在边看边听边思考的过程中得到启迪。二是持续强化体验教学。实地体验式教学不同于课堂讲授式教学,通过在教学基地内开设宣传栏、设置陈列室等形式展示有关红色资源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展现丰富的红色文化内涵,促使学员在党性教育中解决认识误区和疑惑,用抗日战争时期党员干部公而忘私、舍生忘死的精神启发学员的言行、洗涤学员的心灵,在教育中找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真正形成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的良好教育氛围。
“场景重现”与“互动交流”相结合。一是场景体验。组织学员喝着小米饭、啃着窝窝头、重走抗战路,模拟场景再现、听取英雄故事、写学后感等,让学员真切地感受到革命前辈艰辛的奋斗历程。二是对标对表。引导学员将抗日战争时期党的领导人遇到的艰难困苦与当今美好生活进行对照,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让学员在心灵受到触动之时自省修身,将学习收获转化为党性要求的沉淀与升华。
挖掘丰富历史内涵,赓续红色精神新辉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工作,为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下用好红色资源、开展党性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晋源区充分挖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统一规划布局教育培训资源,努力打造红色文化特色品牌。各教学点在建设中力求突出自身特色,按照体系化和特色化目标要求,在全区范围内整合“红色教育”资源,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布局,大力开发红色教学课程、红色教学案例、红色现场教学点等,使其串珠成链、连点成线,相互之间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主题鲜明,集革命传统和时代精神于一体,构建起完整的红色文化教学链条,并将其纳入到晋绥红色教育体系序列。充分发掘和利用好晋源的丰富红色资源,讲好晋源红色文化故事,使红色资源在党性教育中感染人、净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