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进沈河区大南街道红巾社区,就能看到几十块荣誉牌匾,这些牌匾无一不代表着社区这些年的工作成绩。社区党委书记陈建国介绍,红巾社区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常住居民1.56万人,是典型的老旧小区,紧邻五爱市场,有流动人口3500余人,呈现出“流动人口多、老年人多、残疾人多、低保户多、人口密度大、住房面积小”的社区环境特点。社区党委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特设”党支部工作模式,通过健全组织体系、完善运行机制、优化作用发挥,全面提升社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走出一条党组织领导社区居民自治的新路径。
组织设置有“特色”
红巾社区有个“爱管闲事”的阿姨,她是今年81岁的金秀英,一位名副其实的编外社区工作者。自2009年社区成立巡逻队后,金秀英一年365天,几乎每天都出来巡逻,风雨不误,并先后发展了几十名巡逻队员,保障了社区的安全稳定。2015年,社区成立了以金秀英名字命名的金秀英调解团队,凭借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团队一年调解矛盾纠纷百余起,居民给金秀英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号——“金满意”。金秀英说:“我不怕得罪人、不怕费时间、不怕麻烦,不让居民满意我不罢休。”
陈建国说,社区党委“按需”从党员年龄结构、文化层次、特长爱好、居住情况等实际入手,按照业缘、趣缘、地缘、志缘,组建了农民工、退伍军人、读书、健身、红巾园、大成北院、就业帮扶、互助等各个“特设”党支部,搭建起以“特设”吸引凝聚党员、促进党员作用发挥的全新组织平台。同时,社区党委“按誉”以典型人物姓名、特定群体名称为“特设”党支部命名,充分发挥中国好人亢秉铨、连续5届区人大代表金秀英等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建立了金秀英关爱党支部、亢秉铨劳模党支部等特点突出的“特设”党支部,实现“一个支部一个亮点,一个支部一道风景”,通过“命名”增强党员队伍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此外,社区党委“按效”针对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弱势困难群体帮扶、公共设施管理养护等实际问题,采取一个“特设”党支部建设一支志愿者服务队的形式,成立22支志愿服务队,引领3800多名群众参与其中,认领了13个责任区和28个责任岗,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运行机制有“特点”
亢秉铨劳模党支部的现任书记叫尹家宏,自从亢老2018年去世后,他接过了支部的接力棒。其实,尹家宏自己也是一名74岁的老人了,虽然身患多种疾病,但却主动承担了重任。因为他有修家电的手艺,便发挥特长,义务为邻居修理家电。2009年,尹家宏加入到亢秉铨劳模志愿者服务团队中,扫雪、绿地维护、环境清理、义务巡逻、社区迎检维稳,他都一次不落,成为了志愿服务团队的骨干力量。2012年,亢秉铨劳模志愿者大集成立,尹家宏每周三、周四都到大集上为居民提供无差价新鲜蔬菜直销服务,方便了社区居民。
陈建国说,社区党委把抓好党支部带头人队伍作为关键,打造“优秀党员志愿者-特设党支部书记-社区党委委员”成长链,将实绩突出、作风优良、群众公认的党员志愿者培养成“特设”党支部书记,将政治素质好、发展能力好、群众基础好的社区后备干部选派到“特设”党支部中担任党内职务,真正将群众信得过、服务有本领、治理有办法的优秀党员选拔到社区党委委员的队伍中来。同时,将党员分为在职党员、离退休党员、流动党员、无业或失业党员等4类,实行动态管理,将不同类型的党员结合工作实际与生活需求分配到不同的“特设”党支部中。此外,建立了在楼道亮出党员身份、亮出党支部标志、亮出党支部职责的工作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广泛开展党建活动,形成了特色党建工作模式。
作用发挥有“特效”
“成为正风肃纪监督员后,我深刻体会到这份工作是党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因此我必须熟知政府各项惠民政策、熟稔社区内特殊家庭基本情况,为守护百姓利益而努力。”红巾社区退休党员衣龙光说,在定期走访中他发现,社区内的弱势群体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对政策的关注不多且理解不充分,有些人还以为监督员就可以决定各项补贴的享受资格。于是他调整了工作策略,找社区工作者了解基本情况后,确定侧重点,在走访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社区党委引导“特设”党支部面对面了解群众需求,帮助群众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外来人口党支部”帮助初来务工人员办理工商、税务等各种经营手续,使外来人口迅速融入社区生活;“退伍军人党支部”围绕国防教育、消防教育等为居民开展免费培训等。同时,以“特设”党支部为平台,着力打造品牌化服务团队,先后涌现出“景亚栋农民工青年突击队”“共产党员纱窗服务队”“共产党员平安E门维修队”等先进团队。
疫情防控期间,景亚栋这名社区党委培养的农民工党员冲锋在前,带领7名青年农民工义务承包了沈河区老旧小区的应急消杀工作。此外,不断拓展“1+X”大党委服务功能,将驻区机关与企事业单位服务功能与“特设”党支部服务内容有效衔接,妥善处理各类重大上访事件5次,帮助865人成功就业,调解邻里纠纷657件,解决老百姓关切的热点问题530余件,用“小邻”和睦促进“大邻”和谐,最大限度凝聚社区建设正能量。(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 梁馨月)